首页 热文榜正文

用于禅修和冥想(用于禅修和冥想的句子)

涛哥挣米
类型:免费靠谱赚钱平台
特点:无需下载,点开查看更多赚钱软件

禅修和冥想是古老的实践,用于培养心智和身体的平静、专注和意识。这些实践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,但一个共同的元素是使用语句或短语来指导思考和关注。

禅修和冥想语句的类型

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禅修和冥想语句,每种语句都有自己独特的效果。以下是一些最常见的类型:

  • 呼吸意识语句:这些语句旨在帮助你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,例如“吸气、呼气”。
  • 身体扫描语句:这些语句引导你注意身体的不同部位,例如“我感觉我的头皮”、“我感觉我的左脚”。
  • 正念语句:这些语句旨在让你意识到当下,例如“我在此”、“我在这里”。
  • 慈悲语句:这些语句培养同情心和善良,例如“愿我快乐”、“愿众生快乐”。
  • 开悟语句:这些语句旨在帮助你了解你的真面目,例如“我是宇宙”、“我是爱”。

如何使用禅修和冥想语句

可以使用禅修和冥想语句的多种方法。一种方法是简单地重复它们在你脑海中,或者小声说出来。另一种方法是将它们写在纸上,然后定期阅读它们。你还可以将它们与其他冥想技术结合使用,例如呼吸练习或身体扫描。

重要的是要找到最适合你的语句。有些人可能发现某些类型的语句比其他类型更有用。最重要的是定期练习。即使每天花几分钟时间进行禅修或冥想,也能带来显着的好处。

禅修和冥想语句的好处

禅修和冥想语句有很多好处,包括:

  • 减少压力和焦虑
  • 改善专注力和注意力
  • 提升心情
  • 培养同情心和善良
  • 促进自知
  • 改善睡眠质量
  • 增强免疫系统

开始使用禅修和冥想语句

如果你对尝试禅修和冥想语句感兴趣,这里有一些提示可以帮助你开始:

  • 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:找一个你可以不受干扰的地方练习。
  • 坐或躺下:你可以选择坐直或躺下进行禅修或冥想。
  • 闭上眼睛:闭上眼睛可以帮助你专注于你的呼吸和想法。
  • 深呼吸:缓慢深呼吸几次,以帮助你放松。
  • 重复一个语句:在你脑海中或小声重复一个语句。或者,你可以在纸上写下来,然后定期阅读。
  • 集中注意力:当你重复语句时,尽量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呼吸或想法上。
  • 不要评判:无论你的想法或感受如何,都不要评判自己。只要让它们来来去去。
  • 定期练习:即使每天花几分钟时间进行禅修或冥想,也能带来显着的好处。

禅修和冥想语句是一个简单的但有效的工具,可以帮助你培养心智和身体的平静、专注和意识。定期练习,你可以体验到这些做法的许多好处。

用于禅修和冥想的句子示例

以下是你可以用来进行禅修和冥想的句子示例:

  • 吸气、呼气。
  • 我感觉我的头皮。
  • 我在这里,在当下。
  • 愿我快乐。
  • 我是宇宙。
  • 一切都是完美无缺的。
  • 我是爱。
  • 我是一个感恩的人。
  • 我充满着和平。
  • 我是有能力的。

这些只是你可以用来进行禅修和冥想的许多句子示例中的几个。找到最适合你的句子,定期练习。你会惊讶于这些做法带来的积极影响。


如何正确的练习冥想?

冥想是进入一种“无我”的状态,各家各派都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和实践理论。

冥想的入门体验可以是国际上简单的三步法:

1、右手放在左边心脏位置,在心里用心默说:“请让我得到宁静与喜乐”(三遍);

2、右手按额头说:“我原谅所有事、所有人,包括我自己”(二遍);

3、右手按头顶顺时针转七次,每次说:“请让我得到自觉(或请让我得到瑜伽)”。然后抬高右手离开头顶,闭上双眼,用心去感觉手心与头顶的感应。之后,可再换左手感应下,双手放下,手心向上,静坐一会。

如果双手有热麻,是状态有待提高。双手感应不一,是左右脉不平衡。

冥想,好比健身,武术一样,只是一个统称。任何静下心来,打坐也好,端容正坐,走路,跑步,只要持续的把心念集中在一个念头上,都可以称为是冥想(参禅,念佛,念咒,乃至道家的搬运大小周天,密宗和瑜伽的观想等等都可以叫做冥想)。

可以说任何禅修都可以称作是冥想,任何冥想也可以称为是禅修。冥想,禅修都是统称,并不是指某个特定的方法。

冥想的说法在目前流行的各种瑜伽中用的比较多,还有西方宗教的一些修法中用这个词比较多。在佛道两教中基本不用冥想这个词,哪怕是在瑜伽师弟论中也不用冥想这个词语(若有记错,烦请指正)。

因此,不用把冥想想的很神秘,题主的问题是冥想的具体做法,就好比你问要怎么健身一样,不知道你的目的,坦白说是无法具体的回答你的,正如我前面所说,行住坐卧,任何时候都可以冥想和禅修(虽然初学以盘腿做为最佳,实在盘不了,站桩一样可以,总之保持上身直为第一要素)。

109个禅修冥想要诀(建议收藏)

摘自德加尼亚禅师的《从觉知当下的心出发》1、禅修不光是坐在蒲团上。 在行住坐卧中,只要心以智慧觉照每一个身体姿势,你就是在禅修。 2、无法观照时不可强逼自己观照;先得学会放松、舒服下来。 3、有时试着修修卧禅。 在任何姿势中都要学会培育觉照。 要留意自己的体验;在不同姿势中保持觉照,所用的心力是不同的——要发觉这一点。 4、正精进意味着百折不挠坚持不懈。 正精进绝不是拼命聚焦,正精进绝不是控制、强迫或压抑自己;拼命聚焦是源自对禅修的贪嗔痴。 5、当觉知到生理感受,心理感受和心理活动时,不要将它们看成是“我的”感受、“我的”活动;它们只是如其所是——感觉只是感觉,感受只是感受,心理活动只是心理活动。 这是生理感觉、心理感受和心理活动的基本性质;总是以此见地来观察所缘。 如果将所缘看成是“我的”,执取和排斥必定生起。 6、学会观察、检查并体会所缘的本性,这比期盼见到所缘灭去或想让所缘灭去更重要。 期待所缘灭去是错误态度。 7、当观照的心没有烦恼杂染时,你就拥有了正确的观照。 8、“识”是“了别呈现于六根门的诸境”的心。 “识”总在当下这一刹那;“识”既不能分辨所缘也不能解释所缘的意义 ;“识”没有智慧,不能理解当下呈现的是什么;“识”只是单纯地感知所缘。 9、能缘心或“心”是观察每一个禅境的心,当你觉知到“我正在观照”时,你就是在觉知心。 10、你只能通过心在当下的活动和感受来观照心;每当你觉知到妄念或生气、失望、欲望等等时,你就是在觉知心。 你要认出是心在动或心在领受这些妄念和情绪。 11、当你干涉能观心时,观智就无法生起。 要学会客观地观照,只是单纯地注意所缘。 12、当你观察心时,会发现许多固定思维、意欲、恐惧、希望和期待;你会惊讶、诧异甚至震惊——你之前从未发觉到它们的存在。 13、一切日常活动(比如:阅读、听音乐、做运动)都涉及“想”和“概念化”。 如果没有“想”和“概念化”,外境的刺激就会变得无意义。 当“概念想”在禅修中生起时,你应单纯地觉知“心在想”。 14、易于安住在一个所缘上,这可能是因为该所缘很粗大明显,也可能是因为你的觉照很强。 别满足于只观照粗大所缘,要学会观照微细所缘;这样你的觉照会变的更强。 15、在你讨厌别人的那一刹那,一个印象或感受信息在心中创建了;该印象接下来使你以一种思维定式来看待那个人,而无法识得他/她的庐山真面目——这就是无明的把戏。 16、火候到时,观智自然瓜熟蒂落。 别寻找观智,别期待观智来到;寻找观智会令心构造假象。 17、以开放的心面对每一个禅境,别急着下结论。 持续不断地、彻底地观察并检查你的禅境。 武断地下结论使你无法获得更深的理解。 18、如果总是避难就易,你就无法学习和成长;面对烦恼尤其是这样。 学着直面烦恼、调查并理解烦恼的本质,这能帮你超越烦恼。 19、学着对困境感兴趣。 以一种平和的方式与困境同在,可能你就会突然理解此困境的根源。 20、你无需把感受区别为乐受、苦受或舍受,只是提醒自己:感受只是感受,如其本然地接纳感受。 21、人们都是从个人的角度、以自己的方式来看电影;不太老成的人只拿电影当娱乐,老成的人能进一步理解电影的寓意。 禅者也要试着理解当下到底是怎么回事。 22、越专注或聚焦于所缘,就越耗用心力;于是禅修就变的又难又累。 其实这样一来觉照就会松懈。 当你发觉觉照松懈了时,很可能又拼命去提——拼命提当然意味着去用更多心力——这种“雪球效应”必然使你在长期闭关中倍感枯竭。 23、如果投入太多精进力来觉照,就会迅速耗尽心力,你就不能一整天都保持觉照。 以放松的方式禅修会节约心力,这样你就能长时间地禅修下去了。 一个长期禅修者是挥霍不起心力的。 禅修是一辈子的事,是马拉松,不是百米冲刺。 24、既要争分夺秒地培养觉照力,又不能太严酷;太严酷了会紧绷和不自然。 25、一旦知道了怎么放松,你就能敏锐地知道该用多少心力、何时用力太过以及如何节约心力。 26、听了或读了别人的观智体验,你可能就会有意无意地寻求这些体验;一旦有了类似体验,你就贸然地认为自己得观智了。 但你只是有一个相似体验,那并非观智。 观智是真正地了悟胜义谛。 27、心散乱是一种自然的心理活动;总想推开散乱就是不接受自然的本质。 一旦能接受散乱,也就是有了正确的态度,就更易于观照散乱。 新手上路会常常迷失在妄念里,那没什么大不了的。 日久功深,你就能观照散乱“只是一堆妄念”,而越来越少地迷失于妄念中。 28、不排斥、不期待——如其本然地接受所缘。 29、心散乱不是问题;你认为心不应该散乱,这种态度才是问题。 所缘不重要,你怎么看所缘才重要。 30、在何处观照、观照什么所缘这都不重要,观照本身才重要。 31、每一刻都是禅修的好时刻。 32、三摩地的目的是得到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;而毗钵舍那则是学习和理解之旅。 33、觉照禅修好比看电影;你就歇着,放松并观看。 所观的情节会自然地展开,能从中学到多少取决于你的理解水平。 34、如果你没有正确的态度,不管怎样心都会被杂染。 35、观智本身不重要;观智能否转化你的心、转化了的心在将来遇到类似情况时,能否不带烦恼地掌控局面,这才重要。 36、心中有烦恼时,你要识别并接受烦恼的存在;同样重要的是,你也要觉知到烦恼的离去!37、理解不是单线条的。 你能以种种方式、从种种角度、在不同的水平上理解所缘。 38、智慧倾向于美好的东西,却不执着它;智慧回避不美好的东西,却不排斥它。 智慧看出善巧与拙劣的差别所在,并且清楚地看见拙劣的坏处。 39、无明愚痴使你颠倒地看待万物;无明愚痴使你将错的看成对的、将对的看成错的。 40、回避困境或见困境就逃,既不费力也不费心;但如此一来,你既不能测试自己的极限,也不能成长。 面对困境的能力对你的成长很重要。 当然了,如果困境已经势不可挡,你就要暂时退后一步,并等到你有足够的力量善巧地应付它为止。 41、禅修的目的是增长智慧。 唯有当我们能认出、理解并超越烦恼时,智慧才能增长。 为了测试自己的极限并成长,你要给自己机会直接面对烦恼。 不去面对人生的挑战,心就永远脆弱。 42、培育觉照是持续一辈子的事,不必着急焦虑。 关键是以正确的方式禅修,这样你所学到的就不只是在禅修中心有用,也在日常生活中有用。 43、你越尽力观一个所缘,你就越看不清它;只有放松之后,你才能见到所缘本来的样子。 心无所求的禅修者,观得更透彻。 44、强大的观照不是一种力气。 当心无烦恼时、当你有正确态度时,观照是强大的。 45、单有观照是不够地,你还要知道自己是以什么心态在观照。 46、如果疼痛是由生理疾病或生理问题导致的,小心别加重它。 47、当禅修很困难时,心有时会不情愿再去观照。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心的状态,你可以继续觉照,或停下来放松一下。 48、生活中要学着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;禅修中要学着付出努力而不求果报。 49、要认出骄傲,以便削弱它或防止它蔓延,这是极为重要的。 唯有放下骄傲才能拥有智慧。 50、对“观智应当像什么样”执持先入之见,这是危险的。 当你有一个体验貌似符合此先入之见时,你就会因此而骄傲。 胜义谛的本质超越一切观念和见解,观念和见解只是无明的把戏。 51、别把禅修局限在闭关中心;把禅修运用在日常生活中。 离开闭关中心时,带上你的禅修。 52、强大的心接触所缘时,不是评判而是如其本然地了悟所缘。 53、从种种角度尽可能地观察心是怎么面对困境的;一旦你对此明白了,智慧就自然而然地运作。 下次碰到类似困境,智慧将防止你以拙劣的方式起反应。 智慧知道该怎么做。 54、新手初观想蕴时,无法将想蕴看成是心,而只能发觉有想,只知想的内容。 一再地观想蕴,日久功深,你会理解:能想的是心。 此事难以言诠。 一旦你能理解“能想的是心”,你就能客观地观照心。 你只是将想蕴识别为出现于心中的妄念。 学着在妄念一生起时就知道它。 别只顾着观身念处,你会错过了悟心运作的本质。 55、当觉照绵密而强大时,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观照微细的所缘。 安住在微细所缘会进一步加强觉照,从而使你能观到更微细的所缘。 观照微细所缘的能力是逐渐培养出来的,你强求不来;拼命去观不能获得这种能力。 56、觉知或观照不难,难的是保持连续的觉照。 你要有正确的精进才行。 正确的精进是百折不挠坚持不懈。 57、首要的是放松和有良好的心态,其它的都靠后。 识别自己是否有良好的心态,这比体验到平静或“很棒的一座”更重要。 58、每次坐禅都犯困,这会养成一种坏习惯。 一犯困你就要睁开眼;还犯困就起来去行禅。 行还是坐不重要,重要的是心要了了分明。 59、正精进是勤于提醒自己去觉照;正精进不是用力聚焦于一个所缘。 60、如果一到晚上就开始疲惫,那么你可能在白天的禅修中用心太过了。 禅修应当达至任运[获得惯性],不应当让人筋疲力尽。 想要更有觉照,就不要用心力太过;只是不断地提醒自己去觉照就好了。 61、当你闭上眼睛开始禅修时,你可能会觉得,怎么一下子有这么多妄念。 其实每个人心里一直都有这么多妄念,只是你从未发觉。 因为当睁着眼时,心更多地注意外境,而较少注意到妄念的存在。 62、想保住已学到的技巧不退失,你就要反复练习它们。 所以禅修要坚持进行,无论身在何处都尽可能地禅修。 坚持不懈,别让已学会的付诸东流。 63、只要觉照还在,你就足以为此而高兴。 这是正确的态度。 如果你在遭遇烦恼时,对烦恼是有觉照的,你就足以为此而高兴;哪怕烦恼没有因被觉照而消散。 只要对烦恼的觉照不丢,就说明你修得还行。 64、烦恼是佛法的一部分:别排斥烦恼。 曾有一个禅者因烦恼消失得太快而失望;不是因为她想要有烦恼,而是因为她热切地想要从烦恼中学习、热切地想要理解烦恼。 当你面对烦恼时,也要有这样的态度。 65、烦恼只是烦恼,烦恼不是“你的”烦恼。 每当你认同烦恼为我或排斥烦恼时,你就是在滋养烦恼。 66、永远记住:不是“你”去除了烦恼,是“智慧”去除了烦恼。 当你绵密地观照时,智慧自然而然地展开。 67、东西被人偷了之后,别对自己说:“我不介意,就当布施了。 ”这是心的骗局。 认出并接受自己的恼火!唯有当你能直接地观照自己的恼火并理解它时,你才能真正地放下。 68、体验到寂静并不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知道和理解:为什么寂静生起以及为什么寂静不生起。 69、你要有勇气才能谛见真相;你要禅修才能抵达真谛、你要觉知你自己才能抵达真谛。 觉知你自己,首先要承认自己的心中是有烦恼的,这是一切修行的前提。 谁都想好,所以人人倾向于只看自己光鲜的一面、只展现自己光鲜的一面;如果不能直面自己的烦恼,最终不过是自欺欺人。 你要真想好,就要了知自己阴暗的一面。 当你开始以现实的方式看待自己时、当你开始承认自己的优点以及缺点时,你就算修得不错了。 70、佛陀没说,我们不应思考、谈话或做事;佛陀说的是,我们应在思考、谈话或做事时,被智慧而不是被烦恼驱动。 71、你在谈话时习惯于注意外境,习惯于卷入谈话的内容和人;大部分的时候你都太关注别人的情绪。 要训练自己持续地注意内心,如此你自然就能善于言辞谈吐。 还要训练对心态的觉知。 唯有当你能不卷入谈话的情绪时,理解才会生起;你才知道言辞谈吐的分寸,何时该结束谈话,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,以及怎么平和地与人沟通。 72、当你在觉照一个所缘的时候,你要一再地检查自己的觉照,这样你就会觉照到“对所缘的觉照”——学着返照自心。 73、当你对禅修越发老练之后,你会觉着自己已然悟透了“禅修是怎么一回事”;如此贸然断定,必然障碍你获得更深的智慧。 74、禅修体验越深广,你越倾向于对自己的体验下结论;你甚至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已然了悟根本真谛,比如无常。 这种‘想当然’会遮蔽你、障碍你,使你不能看得更深、走得更远。 75、如果你能发觉心中微细的冲动,也能看到驱动此微细冲动的微细动机,你就能认识到:这些动机绝大部分都是烦恼。 76、别限定自己一定要坐禅多久,这会导致时间压力。 无需太严格地遵循本禅修中心的时间表;只是提醒自己保持觉照,尽可能绵密地觉照每一个姿势。 77、急求进步就无法全然地觉照当下;所以要不断地调整心态。 曾有一个禅者说,他发觉自己“急于绵密保持正确心态”,这种心态本身就是错误的!78、每一个动机都源自一个驱动力,大部分的驱动力都是烦恼;唯有当你完全地理解烦恼时,智慧才会生起;然后你的动机才能被智慧驱动。 79、动机不仅仅存在于每一个动作的第一刻,动机还持续存在于每一个动作的全过程。 在你坐禅的每一刻,动机都存在。 80、一旦看见烦恼的危险,你就真心想要尽可能保持正确的心态了。 81、持续地接触所缘是心的自然本性,所以你无需特别用力就能看见一个所缘。 仅仅觉知每一个已在那里的所缘就好了,不要试图看见你认为正确的所缘。 别想控制或操纵你的体验。 82、人们开始禅修时,总是倾向于某种固执的观念:禅修应当这样这样进展。 其实禅者无需创造什么,只需绵密地觉知和观照——这就足够了。 你无法令“法”生起,但当你正确地修觉照时,“法”就会生起;“理解”甚至“开悟”,亦复如是。 事情就这么简单而又甚深。 83、你只能在因上下功夫,不能在果上下功夫。 你不可能单凭寻求就得到自己想要的;比如说,你不可能单凭拼命聚焦注意力于所缘,就修出定力来。 要知道定力不是这么修出来的。 以正确的心态绵密地觉照,定力自然增进。 其实你唯一能做的,是不断提起觉照,并检查自己是否是以正确的心态提起觉照。 换句话说,有了正精进和正念,正定就水到渠成。 了悟因果缘起就能面对各种情况。 想要所求能如愿得偿,就要知道所需的因缘条件,然后下功夫备齐这些因缘条件。 你必须具备这样的因果正见。 84、正念是不忘记去觉知正确所缘;正精进是坚持不懈;正定是心不动摇或心寂静。 正确所缘是指你的体验,比如生气的情绪——不是惹你生气的那个人。 85、禅修不可太严肃,但要平和并且恭敬。 86、如果你认为,被自己一再观察的仍是相同的东西,你就会觉得无聊。 可如果你更仔细地观察自己的体验,你会理解:如同没有任何两片相同的树叶,没有任何两刹那的感觉是完全相同的,每一个刹那都是新的。 一旦你亲自明白这一点,心就会对任何所缘都有兴趣。 没有哪一刹那是无趣的,因为你的体验清楚地表明:万物永远在变化。 87、观念影响感受,以什么样的见地看待自己的禅修是非常重要的。 88、人一旦亲尝禅修的甜头,就再也不会停止禅修;只有未彻底理解禅修的人才会停止禅修。 89、在禅修时,每当你觉着不知道该怎么办时,就歇着,什么也不做。 [汉译:歇着什么也不做是指任由觉知自己运作;于止、举、舍中,不止不举,保持中舍。 这句话是对老手说的。 ]90、Mindfulness is when the mind is full of awareness!91、想修出好觉照就要花时间。 一开始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去觉照;直到觉照达至任运,你才能自然而然地觉照。 你没法强逼觉照变强,唯有靠绵密觉照才能达至任运觉照。 92、当心纯净、平和且中性时,即使是细微烦恼所引起轻微的身体紧绷,你也能在它生起时立刻发觉到。 93、你要一再地观察烦恼才能理解烦恼。 你能从没烦恼的体验中获得什么了悟呢?甚或只是期待得到没烦恼的体验,这又能获得什么了悟呢?当你理解烦恼的本质时,烦恼会自然消散。 一旦你能搞定烦恼,妙禅境自然随后就到。 只是期待妙禅境,而不努力观照烦恼,这是大部分禅者常犯的错误。 94、有时候你觉得觉照某个所缘是浪费时间,这是错误的观念。 禅修的要领是能知的觉照本身,而不是所缘,只要觉照不失,你就还在正道上。 95、观照烦恼只是烦恼,而不是“我在烦恼”。 96、要如其所是地接受观照的质量。 如果你预先认定了应该观照得怎么样,问题就来了。 不接受观照的质量是错误的心态,很可能是你企图得到某种想象中的体验。 97、想找到平衡点就必须体验并理解两边的极端。 98、你无需用很强的心力去觉照;只要回到当下,觉知正在发生的感受就好了。 单单只是提醒自己安住于当下,这就是保持觉照所需耗用的全部心力。 99、一旦觉照达至任运,就返照着此觉照,这是保任的窍诀。 100、当心寂静平和而又无明显的所缘可观时,抓住这个机会去识别此时能观心的强度和质量。 101、禅修修到瓜熟蒂落,你就能轻松搞定困境。 因为你了悟了困境背后的诸因诸缘;一旦明了病根,你就能在病根上下功夫。 要把困境当成学习的机会。 102、发觉心中的臆断很重要;臆断是基于谬见,它们遮蔽着你,使你看不见所缘的真实本质。 103、修奢摩它,是要跃入所缘并与所缘合一;而毗钵舍那却总是将心后退,才能观照得更清晰,退一步观才能有所了悟。 104、开始时你只是有觉照而已;一旦你能熟练地持续安住当下,你就要观察并调查所缘。 105、妄念纷飞的是心,寂静无念的也是心。 理解了这个,你就不会把妄念和寂静看成是“我的”。 如果不能把寂静看成只是心的一种状态,你会沉湎于寂静。 106、检查态度也是一种觉照。 107、当你不想禅修或不知道该怎么禅修时,先别慌,别拼命强迫自己禅修;只是提醒自己放松,过一会儿禅修的兴趣自然会回来。 太使劲只会弄得更糟。 108、当心中有排斥时,学着直接体会排斥的感受。 109、许多人在处于禅修困境中时,都不情愿观照这些糟糕体验。 通常,从糟糕体验中比从美妙体验中能学到更多;其实,在糟糕体验上做工夫能引起甚深的了悟。 既要学着接受美妙的体验,也要学着接受糟糕的体验。

慈心冥想

佛说: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众生平等,不在任何地方轻视任何生命 。 释迦牟尼佛,教给我们很多禅修的方法,慈心禅就是其中的一种。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冥想。 修慈心禅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不满或者怨恨,增加我们内心的正能量,使我们的身心越来越健康。 修习慈心能使我们内心平静和喜悦,变得更包容、宽敞、大度,更容易达到禅定。 还能让我们长寿、健康,美丽——这在佛经里讲叫“相好”,因为相由心生,慈心能带来相好光明。 贪、嗔、痴为三毒,此三毒残害身心,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,为恶之根源。 “一念嗔心起,百万障门开”,可见嗔心的危害有多大。 修慈心就是为了对治嗔心。 修慈心,分几步进行,1.是先对自己发慈心,先学会慈爱自己,才能懂得爱他人。 选择宁静的地方盘腿坐好,可以放一些舒缓的自己喜欢的轻音乐,身体正直,轻轻的合上眼睛,抛开一切杂念,先深呼吸几次,再从头到脚按顺序有意识的放松每一个部位。 想像自己漂游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,水的浮力轻轻地将我托起,随着水的波纹缓缓的飘动。 或者躺在一片舒服柔软的草地上,清风下的花朵随风摇曳,散发阵阵清香。 想像自己身体变得很轻很轻,像羽毛一样飘浮起来。 想像自己被爱与温暖包围着,清凉的风柔柔的轻抚着我们,阳光温暖的照在身上,心中的暖流冉冉升起,感受自己正被慈爱所拥抱,将这份爱献给我们自己。 在心中默念:愿我充满慈爱,愿我健康,愿我安好,愿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健康与活力。 愿我安详自在,愿我快乐,愿我拥有源源不断的喜悦与平静。 反复默念几次。 让这些话语直达我们内心深处,感受着内心涌动着的纯然的喜悦与平静。 感受心中的喜乐川流不息。 2.对亲友发送慈心,对父母,兄弟姐妹,亲戚朋友,分别发送自己的慈爱心,并默念以上句子:愿他们健康,愿他们安好,愿他们快乐..... 3.对师长,对自己尊敬的人发送自己的慈爱心,并默念以上的句子。 4.对伤害我们的人,我们不喜欢的人发送慈心,并默念以上的句子。 5.对一切众生发送慈心,让我们的慈爱发散遍布整个虚空。 让无限的慈心遍布十方世界。 佛陀说:比丘,不管世间的任何功德,都不如散发慈心的十万分之一。 慈心的散发远远地超越任何光芒。 慈经中说:“应常散发慈爱心,惟愿众生得福安,普愿一切诸众生,心常喜悦住安乐。 凡有生命强或弱,高壮中等矮粗细,可见或是不可见,居于邻近或远方,已生或是将生者,一切众生常安乐。 尤如母亲以生命 ,护卫自己独生子, 愿能如此于众生 ,施放无限慈爱心 ,慈爱遍及全世界, 上下地平四维处, 遍满十方无障碍 ,无有敌意或仇恨 ,无论行住或坐卧, 若是心中觉醒时 ,应常培育此正念, 此乃最高之德行, 心中不落于邪见, 具足戒德与慧观 ,去除欲乐及贪念, 必定不再生于胎 。 ” 在慈心禅的训练中,你在一切时中辐射慈爱,不管是行、住、坐、卧,都应当时时保持觉知,保持慈爱的心念之流。 曾有一双手,叫盲者重明,生命见光,焕然一新。 释迦牟尼佛陀因为悲悯受苦的众生,经历六年的苦行,受尽磨难,得已证悟无上智慧和真理。 为众生指引了一条可行可修离苦得乐的光明道路。 一代女皇武则天,她不但虔信佛法,而且精通佛理。 她作了一首赞叹佛法的四句偈言:“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。 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”,我们有幸得闻佛法,理应不断精进,才能够领悟到佛陀无上甚深微妙法的智慧境界。 佛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:一是慈悲,二是智慧,让我们从慈心禅开始修起吧,在实践中去感受慈心的力量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jinmeirenjia.com/top/887.html